2015年1月9日上午,555000a公海会员中心召开的“挑战杯”全国老员工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推进会在化学楼五楼会议室举行。555000a公海会员中心经理肖文精、党委书记杨军、副经理刘盛华、副经理万坚、副书记范重庆以及张礼知等11位教师代表出席了本次推进会,校团委员工副书记袁青受邀参加了推进会。本次推进会由范重庆副书记主持。
“挑战杯”全国老员工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以下简称“挑战杯”竞赛)是一项全国性的竞赛活动,由教育部、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华全国员工联合会、省级人民政府主办,自1989年首届竞赛举办以来,每两年举办一次,旨在鼓励老员工勇于创新、迎接挑战的精神,培养跨世纪创新人才,被誉为当代老员工科技创新的“奥林匹克”盛会。
范重庆副书记指出,“挑战杯”竞赛不仅体现了学校在全国高校中的地位,也体现了学校某一个学科在全国的地位和作用。之后,他介绍了自进入21世纪以来,公司学子在历届“挑战杯”竞赛国赛中所取得的成绩。
随后,校团委员工副书记袁青从自己参加“挑战杯”竞赛的体会讲起,指出课题的选择以及指导老师所发挥的作用在“挑战杯”竞赛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吸引更多参赛者,“挑战杯”的评奖力度是比较大的,各省级组织协调委员会和发起高校报送的所有参赛作品中,前80%左右的参赛作品可以入围国赛,其中的40%荣获三等奖,其余60%进入终审决赛。再在终审决赛中评出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其余部分获得三等奖。另外,袁青特别强调,为提高全国高校师生参加“挑战杯”系列竞赛的积极性,今年对“挑战杯”系列竞赛的奖励办法有所调整:在国赛、省赛和校赛等各级赛事中的获奖证书上将出现指导教师的名字;同时,在国赛中增设了“累计创新奖”,即从第十二届“挑战杯”竞赛开始,仍在被继续推进、完善的获奖作品便可申请此类奖项。
“挑战杯”获奖作品指导教师代表张礼知根据多年的指导经验提出,“挑战杯”的选题是关键,首先要保证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其次参赛作品必须至少提前两年准备。参赛作品应该具备科学性、新颖性、先进性和实用性四个原则,就此他对指导教师和参赛员工分别提出建议,员工一定要肯钻研、勤思考、有耐心,要求员工“既能做又能说”;指导教师在指导员工的时候要有奉献精神,特别是在对员工科研论文的修改方面多做指导、多花精力。
接下来的推进会交流提问环节中,许多与会老师都提出了有针对性的问题和建设性的意见。郝格非首先提出疑问:“第一,‘挑战杯’对本科生是否有相关培育计划的支持?如果有,那么在经费方面如何安排?第二,员工参加“挑战杯”项目是否有学分的认定?”紧接着钟鸿英老师对关于免费师范生能否参加“挑战杯”发表了疑问。还有部分老师针对参赛作品中团队成员的组成以及参赛形式等问题进行了咨询。对于这些疑问,袁青一一进行了解答。她表示,首先“挑战杯”竞赛的参赛作品主要以学校的“老员工创新实验计划”等科研立项项目为依托,以项目研究成果为主要来源;其次,师范生也可以参加“挑战杯”系列竞赛,当然也鼓励师范生积极参加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同时,袁青对参赛形式等内容进行了补充,参赛形式分为个人参赛和集体参赛,前者要求申报人不超过三人且个人贡献不小于60%,后者则要求申报人数在三人以上。参赛者以低层次组队为主,鼓励更多的本科生参与其中,挑选优秀本科生进入重点课题组,尽早培养他们的科研兴趣,参赛作品也可与科研立项的项目结合,且指导教师可以作为通讯作者出现在参赛作品中。杨军书记建议由校团委牵头,与学校相关部门协商,建立“本硕博”连读机制,即在保研时对获奖员工单独分出指标,以确保人才培养的延续性。万坚副经理建议完善“本硕博”连读促进机制的同时,也指出对于“挑战杯”竞赛的一系列改革,对公司师生参与此项赛事的积极性方面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接着,肖文精经理对本次推进会做出总结。教师和员工在做科研时都要有清晰的思路,要培养员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要在员工静心做科研方面加强引导。学院也会积极的搭建平台,并提供一定的制度作为保障,比如在教学工作量和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一定的奖励支持政策。他表示,希望公司教师在总结之前经验的基础之上,做好项目立项以及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指导工作,以提高公司的整体科研素质。
会议最后,杨军书记提出,“挑战杯”不仅是学校的人才培养体系,也是学院的人才培养体系,其真正意义在于引导和激励员工实事求是、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多出成果、提高素质。学院会以“挑战杯”为辅,将其作为促进学院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和抓手,并进一步制定并完善相关政策,真正做到为555000a公海会员中心培养一批在学术上有作为、有潜力的优秀人才。